一名出浴的女同学,在湿热空气的怀抱中,正小心翼翼又全情投入地亲吻着自己的手腕。
嘴唇落下的那刻。
仿佛昨夜与暗恋男生幽会时,那灼灼目光、那温软一吻、那即将越界的热烈,重燃起火焰…
你敢信?
台湾电影专属的细腻灵动,竟然被一部印度电影抓住了精髓,拍得像偷看了观众的日记。
对国产青春片绝望的话,不妨看看它——
《女孩终究是女孩》
乍一听,“女孩终究是女孩”这个中文译名是一句典型的爹味说教,满是自大迂腐。
再一次。
差点因为片名错过一部好作品…
故事发生在一所寄宿学校。
米拉成绩优异、品行端正、领导才能出色,在老师眼中简直是零瑕疵的模范生。
最近,米拉被选为学生会长。
这个身份,让她成为校内的新闻人物——建校以来,米拉是首位当选学生会长的女同学,打破了长达几十年的男性垄断。
获得校园权力的同时。
米拉也经历着,同窗友情的疏离…
某天,在香港生活的斯里转到了米拉的班级。
斯里阳光帅气、彬彬有礼。
并且完全不像其他人那样,害怕米拉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刻意保持距离。
从小到大,米拉为了完成父母设定的“好女孩”目标,日复一日过着规矩的人生——裙子永远过膝,考试永远满分。
斯里的出现,让米拉的内心皱起柔波。
有一次,米拉深夜不睡,和斯里通电话,结果被严苛的母亲逮个正着。
但,米拉的母亲把斯里约到家里吃饭,却发现这个孩子比想象中好太多,见识广泛、谈吐得体,一看就受过良好教育。
母亲破例让米拉和斯里一同学习。
青春男女之间的情愫悄然萌发、升温,而米拉渐渐发现,母亲之所以允许二人往来,似乎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。
越界的关系,将如何收场?
《女孩终究是女孩》由舒奇·塔拉蒂执导,普里蒂·帕尼格拉希、卡尼·库斯鲁蒂主演。
影片曾入围包括圣丹斯电影节、哥谭独立电影奖在内的20多个电影节 (奖),可能是2024年最被忽视的电影之一。
我必须承认,初闻此片时刻板印象作祟,眼前立马浮现出一堆叙事套路,以及靠堆砌尺度达成的视觉奇观。
但《女孩终究是女孩》与《误杀瞒天记》《RRR》《宿敌》《因果报应》这类带有强烈地域烙印的影片完全不同。
它呈现的是另一个社会切片,对青春期女孩的情感萌发、性探索,以及校园环境和母女关系做出了观察讨论。
影像灵动隽永,好比一首细腻及骨的散文诗,让人如沐春风,久品不腻…
米拉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。
她从小便按照父母亲规划好的精英路线,一步步长成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就如花园里的灌木,被修剪得整整齐齐,不允许有任何肆意生长的枝杈。
父亲只管赚钱,对母女俩常年忽视。
母亲负责守在米拉身边陪读,不厌其烦地“监视矫正”米拉的生活。
在这样的环境中。
米拉活得像很多人,但就是不像自己。
于是,当枯燥乏味的寄宿学校生活被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男生搅动,米拉彻底乱了脚步…
作为世界上女性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之一,印度可以说有取之不尽的故事原型,魔幻又骇人,0帧起手分分钟把人创飞。
《女孩终究是女孩》完全不是刻板印象中的印度电影,它仿佛来自一个水火不相通的平行世界,甚至有些许不真实感。
但这样的故事恰恰激活了普世价值,让全世界的观众不受意识形态所限,找到强烈共鸣…
这和导演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。
导演舒奇毕业于美国电影学院,在纽约生活。
《女孩终究是女孩》是其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。
导演:舒奇·塔拉蒂
女导演拍女性,总是有一股替代不了的自然、自在,撕逼不靠泼红酒,成长不靠堕胎,性爱场面不靠赤身裸体。
她这样拍心动——
天文社的活动结束后,米拉主动留下来,帮斯里收拾东西。
天台上,夜色微凉。
两人共享一张毛毯,有来有往地交换心中秘事。
临别时,米拉拒绝了斯里的亲吻,吓得斯里赶忙为自己的鲁莽道歉。
片刻过后,拘束的米拉鼓起勇气,主动在斯里的脸颊落下轻轻一吻…
她这样拍道歉——
斯里18岁生日这天,米拉悉心为他准备惊喜,结果对方爽约,辜负了米拉。
斯里伸出小拇指触碰米拉,希望得到原谅。
尽管气吁吁,但米拉还是勾起了斯里的手指,做出了无声的肯定回答…
我承认,这些清新灵动的细节,正是我一直以来想在国产青春片里看到的。
影片还对青春期女生的性启蒙有所着墨。
比如,和喜欢的男生去网吧浏览性常识…
普里蒂·帕尼格拉希对米拉一角的诠释非常出色,准确地抓住了每一处细微的情绪转变。
横向对比内娱小花,不论是95花还是00花,简直是降维打击。
凭借米拉这个角色,普里蒂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的“评审团特别奖”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“最佳女演员奖”…
影片的英文片名叫Girls Will Be Girls,带有强烈的成长觉醒意味。
第一层,当然是指处于青春期的米拉。
而第二层才是影片的核心表达——母女矛盾的消解,以及两代女性的自我认同。
母亲的人生轨迹和米拉是重叠的。
就读于同一所中学,经受父权社会的指摘,被规训、被打压、被忽视,又在相似的年纪情窦初开,慢慢成为自己…
但当年少的爱恋步入婚姻生活,原本的热忱逐渐冷却,旺盛的生命力被家务、孩子、孤独一点一点抽走。
所以,自打米拉记事起,母亲就是一个严词厉色的形象,反而把对亲情的向往与依赖全然寄托到常年缺位的父亲身上。
日复一日,母女关系降至冰点。
斯里到来后,原本只是展现出控制欲的母亲,竟然异化出类似于嫉妒,甚至雌竞的心态。
母亲嫉妒女儿?
听起来很扯,但的的确确存在这种现象。
作家上野千鹤子曾在《厌女:日本的女性嫌恶》一书中表达过以下观点——
在父权制度之下,母亲的最终胜利和最大报酬,就是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恋母情结的孩子,让儿子继承家业以后,自己登上“家业继承人之母”即皇太后的地位。
母亲对女儿的渴望,则更为扭曲。
她们往往要女儿“代理实现”自己未能满足的欲望,这是在女性的人生选择机会增加了之后才出现的新近现象。
日剧《问题餐厅》
上野千鹤子还提到,随着少子化现象,女儿成了“长着女人面孔的儿子”…
像儿子一样被期待、被精心养育、接受着像儿子一样的教育投资的女儿们为数不少。
女性的选择可能性扩大的时代,同时也是“作为女儿”和“作为儿子”的双重负担使女儿的负荷更为沉重的时代,假如是一个既有女儿也有儿子的家庭,母亲会为儿子倾注更多的精力财力,这使女儿的角色更加微妙复杂…
日剧《逃避虽可耻但有用》
过去,最主流也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“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”。
现如今,有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在很多家庭中,女儿正在成为母亲的私有物品,可以随意掌控、指挥、否定。
电影中,米拉的母亲即是如此,用不容反驳的家庭权力立下规矩。
比如,米拉和斯里学习时必须分开坐…
为了保持距离,母亲还让斯里睡自己的床。
洗澡时,并不顾及屋子里还有一名男性。
一个被忽视惯的女人,最需要的就是关注,尤其是异性的关注。
当察觉到米拉和斯里之间迸发火花时,她又会以母亲之名,维护这份关注。
斯里18岁生日那晚,母女俩剑拔弩张,米拉当面揭母亲短,而母亲也没有让女儿如愿。
导致二人之间的气氛愈发微妙…
斯里是一个极其擅长与女性打交道的人。
他认为“人人都有钥匙”,米拉的“钥匙”是直来直往,米拉母亲的“钥匙”是获得关注。
对于米拉,对于米拉母亲,一切都是投其所好罢了,到头来显得母女的“竞争”和疏远无比可笑。
故事最后,米拉选择告别初恋。
因为她发现,长久以来讨厌的母亲,原来也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,她渴望关注,渴望有人体量她的付出和牺牲。
而当老师训斥米拉成绩下滑时,一向严厉的母亲又挡在米拉面前,维护女儿。
两位女性,两代女性,终于在男人缺位的世界里,达成了自我认同。
那一刻。
我确信,这是世上最美好的关系…